@yukimomo 对周完美形象第一次出现裂痕是通过一本杂志,周居然支持制造永动机,在理工科看来是很罪孽的;第二次是他向李政道询问人才,被怼我老师现在在扫马路。完人都是打造出来的
@bichiou 争取群众真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xlsdst 不太行,长辈,比我老,我基本都是走开处理不理会。 然则我每次都想怼回去:你们这么能,一把年纪咋混成这样?你结婚了,你老公不是先死了么,谁照顾谁啊?你有娃,你咋60岁了还种地?
还有说家里混得好的,都被说成是死了的亲人在保佑。这么有用你下去保佑你家发大财吧。
太毒了,只敢自己YY
@xlsdst 挺有意思,虽然他们更喜欢用“老了警告”
@Tuilindo 天讷
虽然overeducated and underpaid(高学历低收入)在世界范围内都常见,但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却毕业即失业,在中国年轻人的世界观里,真的尤其惨烈:
1. 刷学历几乎是全民信仰和唯一在阶层脚手架上站稳的方法。中国几乎所有人从小被摁着头往死里读。能比肩的只有韩国和新加坡吧。
2. 衍生出一系列匪夷所思的有毒副产品——棍棒教育,题海战术,衡水监狱模式,杨永信电击戒网瘾。
3. 为了刷学历,全家付出代价极大,金钱的健康的。关键词比如近视率,学区房,补习班,家长辞职陪读,高考完再离婚。
可是,现在的孩子毕业去向还不如当年中专包分配的爹妈。一顿操作猛如虎,二十多年沉浸式投资全打水漂。别信什么“学习是为了拓宽人生的边界,只考虑就业太俗套”。众所周知你国这个高等教育学多了人只会更傻。要是文凭连个糊口工作也找不到,还不如早早搬砖。
真的,二三十年,一切都是卷了个寂寞啊。太惨了,不流血的悲剧里最惨的之一。
还记得我以前写过一条“如果你被要求爱国的话”吗,端传媒今天这条新闻推,与当时我听到的瑞典的几所大学发现中国留学生将研究内容和其他信息传回国内某些部门的故事应该是大差不差的事。当时也写了,一经发现,只要是违反了保密协议和大学的规定的,基本都被终止了研究项目,而不得不离开。当时没有说的是,我知道的被发现的案例中,女性居多,因为担心某些人只看到女字便性别攻击。我不知道女性居多的真正原因,但也不难推测,女性本来在一个性别严重不平等的国度,整体就处于各种权威(威权)的威慑之下,而读书读到这个程度、一路想来更是艰辛,受到胁迫时屈服的外因也许就更强烈。当然并不排除全心全意爱国的,但我想前者的比重更大且大很多。这种事件想想谁是始作俑者谁是恶之源头。
每次在线上或线下讨论公共议题时,特别是女权议题时,总有人以“不干点实事”及其变种否定这些讨论。
“光说有什么用”,“就知道动嘴皮子”,“谈这些虚的能改变什么吗”……说这种话的人不会对习近平说“你的重要讲话有什么用”,“你指明方向能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或是去打断普信男的爹味说教。说这种话的往往是既得利益者。选择性对弱势群体的声音表达不满,充满意义的质疑,其用意只是恶意的“闭嘴,我不想看到你们说话。”
思想带来行动,行动促成思想。语言激发思想,思想承载语言。语言,思想,行动,语言,这三个面向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互相激发反馈作用,共同促进社会的改变。
语言是产生行动的重要一环,也是变革开始的始发站。如果以行为的结果去否定“语言”和“思想”,将语言和思维扼杀,就是把变革的支柱抽离,革命的大厦就会应声而倒,社会的进步就被扼杀在萌芽阶段。语言不仅不无用,起的还是大用,大实用。
所有的吐槽抱怨只要是真实的,背后就是社会的症结。也只有通过关注,报道,转发,讨论,才能达成社会普遍的共识,进而能持续发力。不断关注,发出自己的声音是一个反贼能为社会贡献的力量和实事。
树洞
吐槽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