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Rapper歌手Ivan Petunin自杀了。自杀前,他录了一条视频给他的粉丝。他说他不能做杀人的罪孽,也不想犯这个罪。他说他没有权力向他人开枪。他说部分动员很快就会变成总动员,他会被塞上一把枪逼着上战场,但他不准备担上杀人的责任。他说原谅我我爱的人,但有时你得为你坚持的原则付出生命。他说他最后的决定就是如何死去:是作为历史记录的罪人支持这一切发生,因为攻击他人被杀;还是为表达自己最后的抗议而死。他说那个疯子普京绑架了我们,只给我们3个选择:成为凶手、入狱或像我一样(自杀)。
看到善良无辜的人这样失去生命真是太难过了。😭 那些逃掉总动员润出国的俄人呢?他们现在有了自由,为什么连反战的话都不敢说?!一群孬种!
@rei5th 学到了!
看过《卧虎藏龙》
https://neodb.social/movies/281/
看过《小偷家族》
https://neodb.social/movies/645/
捡小孩那段想到《东京教父》。这个家庭是个温暖又脆弱的组合,隐忧其实早就埋下了:房子是奶奶的,但奶奶已经年迈了;哥哥对偷窃的质疑,不想带坏小妹妹,小孩的教育也一直没被重视。被警察发现了可能还是件好事,随后每个人的背景都被揭开,爱意背后也有各自的私欲,赤裸又真实。哥哥声称什么都不记得了,接受了柴田祥太这个名字,选择了自己的家人,但是结尾妹妹踩在箱子上向阳台外面张望还是令人唏嘘,对小孩子来说还是很难。
#书影音
我又手贱的看了一圈微博,深刻意识到至少在日本,如果我得了新冠,那我就是个感冒咳嗽发烧症状,需要在家隔离几天,需要跟政府申请一下不能外出时的物资,甚至可能会在病毒消失的最后几天失去嗅觉和味觉,但这些都没关系,因为我依旧还是一个人,没有任何一个环节会让我失去人的尊严。
但在中国大陆,如果我得了新冠,那我就是在犯罪,那一刻我跟公交色狼,小偷小摸,以及喝酒闹事的人一样,甚至这些人不用公开自己的流调路线,而我需要,我的个人隐私被投影到社交媒体的巨大白幕上,让无数的人因为我被迫被关在家里,被迫社区隔离,每天捅喉咙做核酸,严重的甚至会导致封城,这些都会被归因到“我”的身上,让人有一种万死莫辞其罪,从此尊严就被打入泥土,再多的辩解都会被沉默。
人人都爱政治八卦。
矢板明夫九月中做了一份二十大预测,倒是可以与今天不明白的嘉宾Victor的对照一看。矢板原话可参见附图。
矢板明夫这个人很有意思,一方面是他在中国很不受欢迎,因其出生成长背景,也因其言论立场显然是与中共对着干的,而我觉得赞扬者反对者都藏有真意,当然前提是基于事实与思考而来的,立场是次要的,因而这种赞扬不能是宣传、反对也不能是谩骂。另一方面他的政治敏感度很高,这种敏感度不是人人都有的,有些天生加长期实践训练以及不走寻常信息搜检路线。
矢板明夫写过好几本名人传记,我也听过他的一些访谈,先说他中文极好,是母语。他父亲是当时的日本遗孤,祖父在日侵华时期到中国开灯泡厂,45年打到最后收到日本政府发的征兵令,入伍被派到东北立刻就被苏联俘虏,死在西伯利亚俘虏营里。祖母把两个孩子托付给了灯泡厂的中国职工照顾,他父亲在中国长大又结婚,文革中被当作日本间谍吃尽苦头,家里困窘时有卖血维持生计。72年,也就是矢板明夫出生时,田中角荣访华,关切当时的日本遗孤在中国的情况,他父亲立时被记起,生活与社会地位180度大转弯,当政协委员,统战对象,一家人似乎在中国有了稳妥的未来,但他父亲后来还是坚持要回日本从头开始,说自己没做什么就一下子打入地狱也没做什么又一下子青云直上,云霄飞车一样,这样的生活是没有保障可言的。矢板到了日本以后从头学日语,极其用功,想要从政,考取了特别有名的松下政经塾。中国骂他的人说他忘恩负义,指的当是他小时在中国的成长,历来都是如此的逻辑,吃了中国“给”的饭,就不能“砸”中国的锅。
他其实是在中科院完成博士学位,还在南开教过书,后来去了产经新闻(右翼立场媒体),在中国跑了好几年政经记者。他的中文太好,是加分项,他说我能听到字里行间别的记者听不到的东西。但我觉得最有意思的是他挖掘信息的思路,他曾经说采访民主国家领导人,你主要看这人说了什么,而专制国家的领导人,则是找他做过什么,与他打交道的人怎么说。比如他写邓小平秘录时(秘录是一个日语词汇并非字面上强烈的八卦气息、而是对故去的人士之一生经历与评价),他说根本不可能采访到邓也不可能采访他家人,邓榕根本不理会他们的采访要求,他就去采访邓的敌人,比如文革时的上海市委书记徐景贤,徐讲到许多官方资料里无法见到的邓的资料,比如他的弱点,最了解你的弱点的是你的敌人。还有一个细节也很有意思,他说人与人的信任建立常常在日常生活中,比如六四以后,邓让刘华清出山为他压阵,邓与刘的信任是在129师时,邓顾家,时常要去河对岸看家里人,他个子矮,过河不方便,刘华清个子高,就背着邓过河。
矢板明夫算是最早写习近平的人了,早在12年就写出来《习近平:共产中国最弱势的领袖》一书,当时国内还是一片习大大彭妈妈的爱戴之情最浓时。在书中,他认为各方势力妥协下出线的习近平,执政初期非常可能“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但直爽而强硬的作风,也为其执政走向埋下不确定的因子。在“枪杆子里出政权”的中国,习近平比起胡锦涛拥有更多军方的人脉;他在外交场合上的作风强硬、政治立场则倾向保守。一旦国内统治遇到危机,习近平更有可能动用军队镇压国内民众的抗争,或者对外发动一场小规模的战争以转移视线、凝聚民意。
而有关习被软禁的流言这几天从历来的几个小报媒体逐渐到外媒也开始关注,例如newsweek也在今天有提及,历来权力交接时都有暗流涌动,十年前是第一次大戏一出接一出(从薄熙来到令计划)演到台前,不知这个档期我们能看到什么。
小时候我大部分的时间都自己一个人在家里,要不就是看书,要不就是用一边用录音机听故事磁带一边画画或者做手工。这种一边听故事一边做事情的模式一直延续到现在,我每天上班都可以听五个小时以上的各种语言类节目。
Anyways,这其实是个安利贴!给大家按头推荐三个节目:
1. Radiolab (几个host有点像聊天又有点不像,大多主题关于科学。最重要的是:soundscaping做得很用心,比其他的节目好了不是一点点。
2. Invisibilia (人文主题,选题很好,最近一期关于缅甸难民的听得我眼泪掉下来。
3. Ologies (聊天式科学主题。Host的声音很好听,但是有些时候嘉宾声音不好听的话我就听不下去。
4. (Bonus)This American Life (老牌人文主题节目了,一般一集有三个分开的小篇章。选题好的话引人入胜,最近感觉质量有点下降。
李老师不是你老师(@whyyoutouzhele)
2022-09-23 https://threadreaderapp.com/thread/1573251391610568705.html
其实中国的防疫现在是走到了一个死胡同里
因为病毒是不会消失的,只要你还跟世界有交集,你就必须默认病毒会源源不断的通过各种方式流入进来。
但是你能放开吗?你也不能放开,因为你的国民没有抗体。中国的防疫是土办法,做核酸,隔离,其实就是新时代的大炼钢铁,数据上好看,实际上全是无用功。
https://twitter.com/whyyoutouzhele/status/1573251391610568705
真正有用的,比如疫苗,你根本就没法普及,因为你已经普及过了,赢早了,现在再进口mRNA疫苗那就是打自己的脸,当然也没钱进了,钱都送给核酸公司了。
最终中国防疫的结局是什么呢?我想就是硬熬,要么熬到有一天新冠跟感冒似的花5块钱买盒药吃了就好
要么就是熬到终于研制出了自己的mRNA疫苗,然后接着加强针打名义再打几轮,宣称打完就是小感冒,再赢一次。
这还是病毒今年冬天不变异的前提下。不然还能怎么结束?我反正是不知道了。
好多人说,美国都死了100万,中国开放至少死400万。那现在我们就搞清楚,当下的防疫到底是没有让400万人死,还是只是延缓了400万人的死亡,用一种非常夸张的代价
当国外开始群体免疫产生抗体的时候,中国人的体质和2020年没有区别,只要放开就是400万,而且越往后放开风险越来越大,因为全世界都免疫了
全世界大家都有抗体,带着病毒往你这跑,你怎么办?学朝鲜整个封起来?哦,人家朝鲜封闭成那样都搞群体免疫了。
而且你如果真的关注这件事,你会发现在这场防疫里就是简单机械的筛查和隔离措施,没有任何的治疗和预防手段,你进了方舱也是自愈,简而言之就是其实我们对病毒是没办法的。
这就意味着在一味追求动态清零的情况下,无论是今年,明年,10年后,只要放开就是400万,但是不放开的话就是14亿人一起烧钱喝西北风。
那剩下的问题就无非是今年死,明年死,还是十年以后死。
但是中国经济还能折腾几年?到时候就不是400万的事情了。
我不信当下的那些人想不出解决办法,你好好的科普病毒的危害,老老实实的普及有用的疫苗,趁着这波奥米克戎毒性小以最小的代价最大限度的降低疫情对社会的伤害,让人们尽快过上正常的生活,这是一个对政权和老百姓都双赢的事情,结果现在就像整个国家被核酸机构绑架了似的
你天天验孕能防止意外怀孕吗
所以我认为现在就是一个死胡同,你放开也不行,因为你的民众没有任何保护。你不放开呢,大家还能陪你熬多久
实际上大家没有注意点是,从四月以来上海各处,深圳,花桥等多地,北大,北外,武纺等多个大学都爆发过群体性事件了,随着越来越严峻的防疫形势和防疫规定,这种事会越来越多
很多人看个开头就又开始了
封城是为了最大限度的减少感染,其意义是延缓病毒扩散换取时间来找出解决办法,但是我们是怎么解决的?疫情来了,封住,封到人自愈了,结束。而对于大众来说,依然没有获得任何保护措施,下一次疫情来了你就只能再封一次。
面对一个不会消失的病毒,你要一直这样吗?
有朋友说,这个事情是政治问题,我当然知道,不过我认为我们也应该讨论一下这个问题,否则我们的所有讨论最后都会回到“美国死了一百万”
而这条推文的核心是,中国除了封城以外没有去做任何的进一步实际措施,一切防疫措施都只是围绕着“封到清零”展开的,这样没有意义,只是在单纯的拖延时间而已,
最后无非就是要么实在没钱了主动开放,要么实在没钱了被动开放。最后的结果是一样的,因为病毒不会消失,国外共存已成定局,你只靠封是解决不了这个问题的,因为你是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
当下中国面临的困境是,不管你觉得西方是草菅人命还是怎么样,人家就是不跟你一起清零,人家选择了共存,而你的经济是依靠跟人家做生意,这就意味着对你而言必然要迎接一波一波的病毒潮,你在这种前提下,你要怎么做?这才是核心的问题,而不是看起来好像现在数据很好看,而实际上大家心里都明白
而封城的代价是什么?就是人们再也不敢像19年一样说走就走,再也不能出国旅游,再也不能脱下口罩,人们会失业,会停业,会还不起贷款,会陷入贷滚贷的恶性循环,如果你恰巧在封城,那你连吃东西都要团购,这样的事情要重复多久?你还记不记得正常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我们不谈政治,我们就从疫情的角度来说
中国从四月至今感染了多少万人?死了多少人?后遗症严重的有多少人?你如果是一个关心疫情的人,你完全清楚
所以我们面对这样一个病毒,是否要透支我们的未来?我们的医保,我们的养老金,我们的地方财政,只为了变成一根根棉签塞进我们的喉咙?
账是这么算的。
@Bi 原来如此!谢谢!
@Bi 哇这个表情包爱了!(然而好像是biplus实例特有的)
刘瑜:什么让俄罗斯走到今天这一步?——看理想
这是被删减的俄罗斯篇,网上找不到来源,只有转载。为什么删了呢?因为俄罗斯跟中国的手法非常近似。
俄罗斯是不自由的民主,那中国就是不自由的专制。在不自由这部分,手法是一摸一样。靠“民族复兴”获取合法性;支持率因战争升高;煽动狂热的民粹主义;打压政治自由获取选票。除了习近平没有个人魅力,毕竟有1/5的女性想嫁给普京呢!
-> 俄罗斯的民主转型失败不是一个偶然的、孤立的、暂时的失败,而是代表了一种类型。这种类型,被很多人称为“不自由的民主”。
什么叫“不自由的民主”?这个概念,最早由一个记者法里德·扎卡利亚(Fareed Zakaria)开始普及。从90年代中期开始,他就在新兴民主中发现一个奇特的现象:一些明明是通过民主选举上台的政治家,却挣脱权力的制约机制,打压反对派的言论和行动空间,以此实现权力的巩固。
1997年,扎卡利亚在《外交事务》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著名的文章,名字就叫“不自由民主的崛起”。在这篇文章里,他这样写道:“近一个世纪以来,在西方,民主意味着自由式民主,其特征不仅仅是自由公正的选举,而且是自由主义,也就是法治、分权、言论自由、宗教自由、财产保护等等;今天,自由式民主的这两股力量,曾在西方政治传统中合二为一,却在世界上的其他地方一分为二。民主在崛起,宪政自由主义却没有与之同步。”
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扎卡利亚提出“不自由的民主”这个概念,是因为他发现,民主的发展和自由的发展未必同步。我们常常假定,民主必然带来言论自由、宗教自由、市场自由,但是扎卡利亚发现,在新兴民主中,民主的出现未必伴随着这些自由的出现。
2018年的总统选举中,尽管普京的得票率高达77%,但是这个数字也意味着,有近1/4的选民并没有投票给他,而是投给了其它小党。但是,另一方面,无可否认的是,俄罗斯的政治自由是大打折扣的,甚至是稳步倒退的。
比如,2013年,纳瓦利内(俄语:Алексе?й Анато?льевич Нава?льный),一个比较有政治号召力的反对党人士,还参选了莫斯科的市长选举,甚至赢得了27%的选票,但是,2019年,当局就吸取教训,不让他参选了,甚至几度把他给抓起来。
那么,不能参加选举,和平集会可以吗?那得看政府的心情。反对派集会需要政府批准,而政府多半不会批准。如果一定要聚众,那就只能抓你了,抓了之后,你就有了犯罪记录,而根据法律规定,有犯罪记录的人是不能参选的。所以,这套逻辑可以说是环环相扣、行云流水。不集会游行,办个独立媒体可以吗?那就看你有没有误解“独立”的意思。过去20年,俄罗斯政府以收购、起诉、吊销执照、抓捕投资人等等方式将自由派的媒体几乎一网打尽了。
有一份报纸不服,叫《俄罗斯新报》(Novaya Gazeta),因为一直“执迷不悟”,从2001年至今,已经有6个记者被神秘谋杀了,其中最著名的就是2006年被杀害的女记者波利特科夫斯卡娅(俄语:Анна Степановна Политковская)。
这位勇敢的女记者曾经追踪报道车臣战争,激烈地批评过政府的车臣政策,但她的结局是被枪杀在自家的公寓楼里。
办报纸也危险,那做公民组织呢?不是不可以,但是显然你不能从事“极端主义”活动,至于什么叫“极端主义”,则模糊不清。而且,如果非政府组织的资金来源里有国际资助,哪怕只是一个研究机构,也要登记为“外国代理”。“外国代理”听起来是不是很难听?难听,就是他们要的效果。
那个体言论呢?同样得小心掂量,尤其如果你是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人物的话。俄罗斯的前首富霍多尔科夫斯基(俄语:Михаи?л Бори?сович Ходорко?вский),一个石油大亨,因为公开批评普京被各种调查,偷税漏税、欺诈、盗窃、腐败……总有一款适合你。最后他被关了10年,被放出来后就逃亡到瑞士去了。
或许,对俄罗斯政治自由状况最鲜明的注脚,就是频繁的政治刺杀。前文提到记者波利特科夫斯卡娅的神秘死亡,其实,她的死不是偶发事件,暗杀几乎是俄罗斯政治的一个传统。
最近一次的著名暗杀是针对反对派政治家涅姆佐夫(俄语:Борис Ефимович Немцов),这个人曾经在叶利钦时代担任过副总理,但在普京时代一直批评政府,曾数度入狱。2015年,就在克里姆林宫附近的一座大桥上,他女朋友的旁边,身中四枪,当场死亡。
俄罗斯知名反对派人士在异国他乡常常被暗杀,而且死法也经常是神秘诡异,有放射性物质中毒的、有神经中毒死亡的、有在公寓被勒死的、有在大街上被枪杀的、有自杀或者被自杀的……
这些神秘死亡往往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最后查无真相——要么是追查不了了之,要么是追踪到一个环节线索就断了,似乎所有此类的政治刺杀都有一个信息熔断机制,一旦触及到某个点,信息就会自动黑屏。
所以,从上文的描述可以看出来,俄罗斯有选举,但是少自由,这两个元素相互组合,就构成了“不自由的民主”。在这个组合当中,一个枢纽性的元素,就是魅力型的领袖:普京。事实上,魅力型领袖,不仅是当代俄罗斯政治的特色,也是几乎所有“不自由民主”政体的特点。这一点并不奇怪,因为要成为选举当中的“常胜将军”,必须具有个人魅力。大家在媒体上可能也看到,普京一会儿赤裸着上身骑马,一会儿弹钢琴,一会儿冬泳,一会儿柔道,为了赢得民心,也是蛮拼的。
这和苏联政权后期那些令人昏昏欲睡的领袖形象形成鲜明对比。有一项民调甚至显示,有1/5的俄罗斯女性想嫁给普京。
普京的号召力绝不仅仅是因为他善于“凹造型”,而是因为他成功地将自己塑造成了一系列价值的代言人。什么价值?经济发展、打击豪强,以及最重要的——民族复兴。
在俄罗斯,很长一段时间里,普京被视为经济救星。俄罗斯在90年代的转型之初,由于转型的阵痛,经济一度严重下滑,而普京上台之初,俄罗斯经济复苏,2000-2007年GDP的年均增长率达到7%。尽管这很大程度上是国际油价飙升的结果,但在很多普通的俄罗斯人看来,这是普京政府英明决策的证明。
不过,过去十年左右,普京作为经济救星的形象也陨落了。为什么?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国际油价下跌了。过去十年,俄罗斯经济增长越来越慢。甚至,2013年以来的6年里,俄罗斯有5年真实收入下跌,2019年的真实收入比2013年下跌了10%。因此,很多分析家说俄罗斯经济遭遇了“失去的十年”。
尤其尴尬的是,这种下跌与前苏联阵营一些邻国的发展形成鲜明对比,90年代初,俄罗斯的人均GDP与波罗的海三国、波兰、匈牙利等中欧国家不相上下,但是到2019年,曾经的“老大”已经明显落后于这些邻国。
有些人信奉“政府越威权,经济越发展”,但是至少从前苏东阵营转型后的命运来说,并非如此,事实上,正好相反。波罗的海三国、中欧四国这些苏东国家,经济比俄罗斯更发展,政治也比它更民主和自由。
没有经济牌可打,没关系,普京还有第二张牌:打击豪强。从2000年上台伊始,普京就开始打击俄罗斯的“经济寡头”。
大家可能知道,在叶利钦时代,国有资产私有化的过程中,由于缺乏公正透明性,俄罗斯崛起了一批“经济寡头”。普京上台后,对很多经济寡头展开调查、拘捕,一时间大量的经济寡头要么破产、要么被抓,普京因此树立了“不畏豪强、为民做主”的政治形象。
当然,这个形象也不完全经得起推敲,有学者分析指出,普京其实并不是打击所有的寡头,只是打击那些“不听话的”而已。在国际透明度的腐败排名中,2019年,俄罗斯在180个国家当中排名第137位,所以,反腐实在不能算是普京政府的强项。
我们都知道特朗普有个口号,叫做“让美国再次伟大”,其实普京的使命感是一样的,就是“让俄罗斯再次伟大”。上台后,他发动了一系列成功的军事行动。2000年镇压了车臣叛乱,2008年入侵格鲁吉亚,2014年吞并克里米亚,频繁介入中东战局……这一系列的动作让俄罗斯人重新看到了民族复兴的希望,仿佛慢慢走远的帝国背影突然转身,重新回到了历史舞台的中心。从这张普京上台以来支持率的变化图中可以看到,普京支持率的三次高峰,恰好与他的三次军事行动吻合。
所以,不自由的民主,本质上是一种威权-民粹主义,它的一头是威权,另一头则是民粹。本来俄罗斯的民族主义情绪可能只有3、40度,但是长期的受害者教育、复仇宣传给它慢慢加温,结果就是长期处于沸点状态。在查韦斯的委内瑞拉、埃尔多安的土耳其、欧尔班的匈牙利、亚努科维奇的乌克兰、穆加贝的津巴布韦、杜特尔特的菲律宾……相似的模式不断浮现。虽然他们兜售的观念内容各不相同,有的是“樱桃”,有的是“芒果”,有的是“西瓜”,但是他们所搭售的“酸苹果”却是相似的:一个魅力型的领袖通过选举赢得权力,再通过打压自由来赢得更多选票,下次胜利后更加严厉地打压政治自由,由此形成一轮又一轮的恶性循环。民主不但没能约束权力的滥用,反而为滥用权力提供了合法性。
不过,有一点扎卡利亚说的并不正确,在西方,民主也并非从一开始就是“自由式民主”,无论是法国大革命,还是德国魏玛共和国,最后都走向了“不自由的民主”。
公司最近在搞Diversity & Inclusion,要我们这些diversity cards发言。我真的是冥思苦想了好几天这有啥好说的,凭什么talking about diversity还要给我们这些diversity cards增加工作量给你们想solution,结果昨天蹲在马桶上拉屎的时候突然灵光一现有了想法。
于是今天在其他人都做了关于自己国家文化的PPT之后我激情发表半小时关于immigrant rights以及公司HR对immigration process的支持远远不够我们都得靠自己问同事in a huge panic的演讲。全场之前talk about foreign food的氛围都变了,大家沉默。
我最后:Sad thing is no politician would stand up for immigrant rights because we can't vote,and I still can't vote after spending so much time and money and youth in Canada。
-> 韩国转型
如果大家喜欢看电影,可能知道过去十几年,韩国涌现出了一批反映本国民主转型的电影。我看过的就有四部:《华丽的假期》《辩护人》《出租车司机》以及《1987》。其中,《华丽的假期》和《出租车司机》是讲1980年的光州事件;《辩护人》讲一个本来及时行乐的律师,如何转变为民权辩护人的故事;《1987》则是讲一个大学生朴钟哲的死,如何点燃了整个社会的变革决心。说实话,我还没有见过哪个新兴民主国家如此热衷于拍摄自己的转型故事。而且,虽然是沉重的政治片,并非什么娱乐片,但是据说,这些片子在韩国刷新了一个又一个票房纪录,每出一部,就往往是万人空巷。可见,对于韩国社会来说,这段历史不仅仅是历史,而已经成为他们的精神纪念碑,需要不断重返、朝拜,以此来理解自身并寻找未来的方向。事实上,大学生是韩国转型运动的核心推动力。其他人,包括电影里的这些主角,都是被动卷入革命的旋涡的。不过,大家想想,20世纪80年代以及之前的韩国,还是比较贫穷的,而在一个相对贫穷的国家——能上大学的都是什么人?一般来说,或者来自精英家庭,或者很快本人将成为社会精英。所以,如果这些人纯粹是从利益的角度出发,他们有必要去闹革命吗?没必要。他们已经是天之骄子了,像《1987》里面被打死的朴钟哲、《华丽的假期》里的那个学霸弟弟,都是前程似锦的青年精英。韩国在转型前,经济发展态势应该说很好。朴正熙当政时,1961—1979年,GDP年均增长率是10%。所谓的“汉江奇迹”,很大一部分就是在朴正熙时代完成的。既然个人前程似锦,国家也蒸蒸日上,那为什么要闹革命?因为观念的力量。我举两个例子。比如,自发的买卖行为,在自由主义的观念下,叫“市场交换”,但是在极左观念下叫什么?“投机倒把”。明明是同一件事,在两个观念体系里,听上去会成为道义上截然相反的事情。又比如,一个私营企业家投资挣钱了,在自由市场的观念下叫“投资盈利”,但是在左翼的观念下叫什么?叫作“剥削剩余价值”。如果去观察韩国转型史,几次大规模政治运动的爆发,都是与民主选举有关。1960年的419运动,是因为李承晚选举舞弊;1980年的光州事件,是因为全斗焕政变夺权,使得朴正熙之死创造的转型机会被浪费;1987年最终推翻威权体制的百万人大游行,也是因为全斗焕6月10日不顾民意,直接指定继承人,让好不容易等到他下台的民众再次幻灭。所以,韩国的转型本质上是一场观念驱动的变革。在有些历史情势下,革命是阶级斗争,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经济利益的再分配。但是,韩国的民主运动,尽管有工人运动的成分,却很难说是一场阶级革命,因为它的核心主体恰恰是既得利益阶层。事实上,这不是简单的韩国现象,历史上尤其是当代史上很多转型都是如此。当初的美国革命,真的是因为英国王室对北美民众压迫有多深重吗?其实未必。独立战争前,北美殖民地交的税比英国本土还要低。那为什么北美要闹革命?“无代表,不纳税”,关键是“代表”二字。当代世界里,苏东剧变真的是因为中东欧民众穷得过不下去吗?也不是。这不是一个经济阶级推翻另一个经济阶级,而是民众要推翻官僚统治。为什么?正如东德电影《他人的生活》所揭示的,因为人们厌倦了谎言与羞辱。阿拉伯之春,之前阿拉伯地区几乎没有任何民主运动,2011年星星之火突然燎原,表面上看埃及、也门、利比亚很快在一两年内就举行了选举,然而,来得快的胜利往往去得也快,没有观念的广泛变迁作为转型的基础,制度即使变迁也可能很快倒退。而韩国不同,共同浇灌出来的民主大树,每个人都很珍惜。说实话,在看这几部电影的过程中,我意识到,电影对历史过于简化了,黑白过于分明了。比如,其实韩国学生运动后期有不少暴力行为,但是电影对此几乎完全没有反映,而电影里的坏人也非常脸谱化,似乎是一群丧心病狂的疯子。不过,这些电影可能本来就不仅仅是要讲历史,而是要塑造一个民族的图腾。每个民族都需要自己的神话,韩国人的民主抗争,成了他们的民族神话。
明哲保身,以求现世安稳,是大多数普通人的价值观。为什么当年韩国社会会形成这种“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的政治观念?比如,学者英格尔哈特(RonaldInglehart)和韦尔策尔(Christian Welzel)就论证说,观念的变化本质上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如果用一句朴素的中国谚语来概括,就是“仓廪实而知礼节”,吃饱穿暖了,人们就开始关心权利和自由等价值了。但是,就韩国这个个案而言,经济发展的解释说服力有限。的确,到20世纪80年代,韩国经济已经实现了相当的发展,这可能能部分解释为什么到80年代,民主观念逐渐从学生向全民扩散。但是,即使到80年代,韩国的人均GDP也只有2800美元左右,远不是一个发达国家,所以在这几部电影里,经常会有一些角色表示:韩国经济不够发达,现在还不能民主化。相比“经济发展”的解释,更有说服力的,可能是所谓的“政治机会”理论。政治机会理论是什么意思?我们以前经常听到一个说法,叫作“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但是,“政治机会”理论却说:不对,哪里有反抗的机会,哪里才会有反抗。反抗并不与压迫成正比,而是与反抗的政治机会成正比。为什么?压迫太深了你无力反抗啊。有缝隙的地方青草才能生长,铁板之中无法成长出生命。放在韩国的背景下,尽管自李承晚时代开始,韩国就是威权制度,但这是一个充满缝隙的威权制度。朴正熙的前两次当选,都是通过具有相当竞争性的选举上台的——他在这两次选举中的得票率就很能说明问题:第一次,1963年,是47%,第二次,1967年,是51%,这说明其竞争者有相当的政治空间。1971年议会大选,反对党赢得了44%的选票,同年的总统大选,反对派金大中赢得了45%的选票,这些都显示,韩国当时的政体其实更像是一种混合政体,而不完全是威权政体。韩国实施完全意义上的威权统治,其实只有几年,就是1972年朴正熙实施“维新宪法”之后。那之后,总统选举从直选改成间接选举,朴正熙的得票率就几乎是百分之百了。也是在这个阶段,政府开始了对公民社会残酷的镇压,包括绑架金大中、给他判死刑,都是这个阶段的事。但是,这样的铁腕统治也就维持了7年,到1979年朴正熙被刺杀后,就大致结束了。1980年光州事件后,政府又做了很多让步,释放一批政治犯,让大批被开除的大学生重返校园,1985年还放开了国会选举。所以,韩国的民主运动就是从这些制度缝隙中成长起来的。在校园里,除了维新宪法那几年,学生会基本上可以自治,被选出来的学生会成为抗议活动的组织者。各种以“学习小组”“兴趣小组”面目出现的学生组织也很多。此外,当时的韩国有宗教自由,教会的成长很快,教会后来也成为民主运动的重要同盟,所以在这几部电影里都能看到牧师的身影。工会、农民协会,也都有一定的生存空间。也就是说,韩国民主观念的扩散是一点点挤出来的,一厘米的缝隙被挤成十厘米,一米变十米……直到新制度从旧制度中破茧而出。当然,韩国民主运动也有低潮期,什么时候?恰恰是政治压制最深重的维新宪法时代。因为没有政治机会,就没有政治运动。可能有人会困惑,几百年前的几个白人男子,什么洛克、卢梭,他们怎么就这么能蛊惑人心?这些韩国的学生,乃至全世界很多国家的民众,就这么容易被几个西方思想家给洗脑了?当然不是这么简单。思想者很多,能够引起数百年共鸣的却没有几个。启蒙思想的致命吸引力,不是因为它来自西方,而恰恰是因为它来自我们自己的内心。所谓启蒙,未必是把一个外来的什么思想塞到我们的脑子里,而是用一盏灯把本来就是我们心灵深处里的东西给照亮而已。或许电影里的学生和教授读过启蒙思想家的作品,但是,里面的律师、司机、加油站老板、护士、狱警……哪读过什么卢梭、洛克,他们只是知道,刑讯逼供是不对的,文字狱是不对的,拿着警棍四处打人是不对的,死人不让报道是不对的……这些情况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让他们慢慢意识到,除非权力结构改变,这些不对是不能被系统纠正的。(哈哈哈哈哈哈,现在的中国人认为这些都是对的了!!)
既然如此,我来推荐一些赤裸裸的荒谬本身以供直视。
首先推荐 Sarah Topol 写的我的故事了。
https://www.nytimes.com/2020/01/29/magazine/uyghur-muslims-china.html
这篇实际上是用我家的事,从当地的视角,把新疆自 1949 年以来的历史串起来讲了一遍。这一点来说,就很适合完全状况外的读者快速摄入必要的背景知识。
同时我的故事也算是足够有观赏性啦。要素过多以至于编都编不出来:同龄人里第一批上汉语学校,一路被 bully 到考上北大,为了和汉族丈夫结婚闹到全家鸡飞狗跳……然后集中营年代里,父母相继消失,远程指挥妹妹跑路美国,几乎是意外地把父母找回来,再因为继续发声跟亲妈翻脸……
讲完我自己都觉得波澜壮阔,读起来也确实是好读的。另外其实 Sarah 的其他故事也很好读,比如写罗兴亚「民办教师」的一篇,读过之后会觉得主人公是认识了很久、渐渐没了联系但仍然关心的朋友。我能想象我在很多读过了我的故事的人印象里,也占着类似的位置:一个曾经熟悉的亲近的,眼下仍然关心的朋友。(5/N)
Live, work, pose! 💚🤍🩶🖤
很多个问号 probably aro?bi-/omni-/pan-curious?
因为想编辑嘟文所以搬去了新房子:@gegendummheit
很多碎碎念 #DE流水账 #DE红黑榜 #拖延症观察 #點先可以自由 #今天也学了一点语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