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 newer

在youtube上看到一个加拿大移民频道,一个中年男性讲述他们家庭的diy移民故事:贾先生,52岁,河南人。有移民想法的时候,他已经47岁了,英语几乎从0开始学起,两次签证被拒,一步一步成功DIY移民加拿大,从苦力做起,现在的他,有车有房,且已经闯出了一片新天地,开始着手规划幸福的未来生活了。对移民加拿大,他只有一个字:值!

看这一段话还以为这个贾先生多么的厉害。结果点进去发现是他老婆努力学两年英语考出雅思,在加拿大做了三年保姆给他们办到的枫叶卡。也是他老婆在他找不到工作的时候打两份工支撑家里。但是这些都不被写出来,在这里讲这个故事的也是这个男性,好糟糕啊😔

刚发现的这个宝藏网站好棒哦!可以通过食材和家中厨具搭配出菜谱,最适合盯着冰箱还不知道今晚吃什么的人了!

cook.yunyoujun.cn/

#好好吃饭
#长毛象安利大会

课程发售啦!!!!中奖的八位朋友!俺已经把课程免费兑换码私信给大家啦!请查看私信查收哦!

基础绘画课程介绍(已更新):

heiheihei.ca/2021/08/30/waterc

俺的绘画基础课是从语言学,社会学,神经学,以及物理和化学的角度来讲解的,是非常非常科学的绘画课程,没有任何”凭感觉画画“的内容,是一门按逻辑画画的【纯 • 0基础绘画课】。中文语境中你不会再找到第二门这样的绘画课啦!

课程观看必要条件:

① 请确保你已成年
⚠️这是成人课程...需要你至少完成高中学历,因为课程里有用到初高中的一些知识,忘了没关系我们课上会复习,一点都不难...是非常简单的小知识⚠️

② 可以正常观看youtube等网站,海外课程无法使用任何国内社交媒介,因此不能用微信群等软件做交流,使用discord平台

呵呵,这个微博ID提醒大家何韵诗为汶川救灾做过什么,就炸号了。何韵诗只能是那个”勾结境外势力破坏中国安定团结的港独分子“。

说出那句“这是我们最后一代”的男生,在那个当下的勇气当然是值得敬佩的。只是任何情境下人说出的话语,都不可能完完全全脱离性别身份,更何况是用“自绝繁衍”这样与性别息息相关的话语来作为抵抗。有人说假如换成女生,也同样会激起这么大的浪花。这种假设也忽略了男女在生育问题上面临的压迫并不等同。在生育议题上,男性受父权的压制,女性受父权和男权双重压制,这本就是严重不对等的,男女两性在拒绝生育上付出的代价是不对等的,甚至于,直到今天,有些女性仍然在被强迫生育。所以从性别角度重新审视这句话、认为把他捧到伟大高度对付出了更大代价的女性不公、认为这呈现了男性话语权更大的集体无意识,这种讨论是有意义的。

我感到非常能理解的一点是,当舆论把这位男生放在一个很高的高度(比如史诗、甘地这样的词汇),很自然就会激发一些情绪的反弹,因为当下就是一个女性反婚育的言论频繁被举报/网暴的时代,女性一直在承受代价。前段时间有女教师评论不愿生三胎(这甚至不是反生育),立刻引来一群要举报她让她丢工作的(男)人。这方面,女性面对的压力甚至超过面对一个站在你面前说“影响三代”的警察。种种现状,伴随而来的情绪,我完全理解,这跟男生本人值得尊敬不矛盾。

看到一段评论,很有启发。摘引一下,来自微博主Wirilom:“这句话的悲壮建立在男性主动放弃既得利益以回避更大的危机的情况下,一种断子绝孙的自戕,我认为这种悲壮是专属男性的,而不属于所有这一代青年。因为同样是青年,女性说这句话就完全不悲壮了,因为女性不婚育不是自我放弃,不会让人感到悲壮,而是一种解脱。但许多人根本无法理解这种微妙的差异。”

Show thread

家门之外,政府可以一键暂停所有社会活动,可以轰轰烈烈的方舱、搞转运,可以发布各种消息实施各种管制。这都是可以商量的。但你要进入我家里来消杀,对不起,没得商量!
有人解释说,我家里有很多名贵的字画收藏,价值连城容不得半点马虎;有人说我家里有不少名贵的包包鞋子,被人顺手牵羊了找谁说理去!前天确实有人说他从方舱回来后,家里的东西都被扔掉了,冰箱的食物也被清空了,家里的6000元现金也莫名其妙被偷了。还有人说我家里的家具装饰都很名贵的,需要精心保养,你入室消杀把我家具损坏了谁负责!
听起来好像家里有贵重财产的才有资格拒绝入室消杀,一贫如洗家徒四壁者,似乎根本就没有拒绝的资格。但我觉得是否应该入室消杀不应以资产的多寡来衡量,而应该以个人的完整性来考量。
对我来说,强制入室消杀就像强奸,是对我个人情感和尊严的毁灭性暴击,哪怕遍体鳞伤头破血流我也会不遗余力的抵抗和挣扎。对施害者来说,强奸可能只是一次强力完成的性行为,但对受害者还说,这个行为会击穿她用几十年构建起来的精神自我。
mp.weixin.qq.com/s/GMWOZGhKjKC

那个发生了“教科书级警民沟通普法”的小区,正在被执法者深夜突袭转运。一遍遍上门告知转运,拒绝转运就加码事后处置,被转运后却被安排在只有床板的屋子里……这一切都发生在深夜!

在全国各地建立“法理民兵连”的同时,律师却被禁止代理涉疫案件。

“你要是不走影响你三代”
“这是我们最后一代”

这两句对话,真是太绝: 冠冕堂皇的“疫情”之下,一个稍微有一点权力的人,就肆无忌惮地可以用零星的权力去胁迫人;在那些人眼里,也许也是在很多代人的眼里,“影响后代”比“自己坐牢”是更可怕的事;“后代”成了无数次这些土匪用来抢劫屠杀的工具,并且ta们已经习以为常,并且不觉得自己羞耻,才会脱口而出这样的“武器”;还有也许更露骨的逻辑是——“罪犯的孩子是抬不起头的”。
有多少次是这样了?五千年的“连坐”传统,满门抄斩、秋后清算、划清成分、黑五类、臭老九、戴高帽、搞批斗、计划生育、户籍制度。

我想可能只有中国人更有体会,哪怕写成小说,非简中生活环境的人未必都能完整get到这段的绝处。

准备闰的朋友,出国前别忘记办永居所需的证明,到时候能不能回来、回来之后能不能再离开就很不好说了。提醒一波,图中提到的证明可以作为参考,具体还需要自行查询,以免错漏。@runrunrun

正在读何伟昨天发在纽约客的文章。他提到,在涪陵上课的时候,遇到敏感话题,整个教室会落入巨大的沉默。沉默中,同学们齐刷刷低下头盯着课桌,而他盯着这些下垂的脑袋,心跳加速、脸刷一下红了。最开始他把那一刻当作“felt most like a foreigner”的例子,但是事实恰恰相反。他逐渐意识到,这种physical reaction其实是大多数年轻中国人同样经历着的,原来“The Party had created a climate so intense that the political become physical.”
我想到了无数次戛然而止。利维坦是次要的,在那些欲言又止的微妙时刻,年轻的异议者面对着的是好多张已经封闭的嘴巴、好多双刻意盯着别处的眼睛。在巨大的恐惧下,发言者成了那个唯一脸红的、尴尬的、手足无措的人。压迫以一种physical的方式存在于发言者和沉默者中间。
不过political和physical之间可能本来就没有那么大的区分,在不自由之处,政治从来是以暴力的方式关心着身体。

从电脑里翻到这份名单,是18年因声援工人被捕的人员,有学生、社会工作者以及工友,我明确知道后续的好像只有岳昕,前几天刷到tl有人在问沈梦雨的现状,现在也想问问其他人都还好吗…除了这份名单上的,还有北大的贾世杰和沈雨轩,他们呢……?

通常,人们在公共场合说公共事务,在私人场合说私人生活。

后来,有了互联网社交平台,好多人在公共场合说私人生活。当然可以说,只不过,个人隐私暴露于不可控的环境,可能增加风险,只要说话的人能承受风险即可。

再后来,因为言论审查,中国大陆的人在公共场合只能说私人生活,在私人场合悄悄讨论公共事务。

再再后来,审查制度导致有些人认为,人们只准在公共场合说私人生活,只准在私人场合议论公共事务。

是非黑白就是这样颠倒的。

@alic 好奇中国是否把联合国的网站给墙了,人家都替咱翻译好了 news.un.org/zh/story/2022/05/1 😅

看过《出租车司机》 :star_solid: :star_solid: :star_solid: :star_solid: :star_empty:
neodb.social/movies/80036/
在表瓣借马丁·斯科塞斯的同名电影标注过,后来被删了

今日发现:
1.联合国公众号文章被禁止分享
2.文章截图刚开始可以分享,后来分享出去也仅自己可见
3.世卫组织相关网页第一次分享到微信会失败
4.第二次第三次分享可以成功,但仅自己可见
5.以上打包截图朋友圈,图片分享仅自己可见

多次尝试后发现:
1.将关键词「联合国」「世卫组织」等关键词马赛克后分享可见
2.如截图有联合国logo,也需马赛克

总结:
对没有时间精力以人工对抗机器审核的普通人而言,想要在#朋友圈 发声和阴阳怪气,最好的方式还是找官媒过往的发言记录#用魔法打败魔法

据我观察,中国官方对负面新闻还是很谨慎的,给西方媒体泼脏水的活儿都交给喉舌和舔狗大V了,不会亲自搅浑水。应该是为了日后翻脸不认人,出了事就说和自己没关系,至于微博翻车那是员工思想有问题,开除就行了。

正儿八经的官方网站和官方发布都是义正严辞的,比如:给世卫组织泼脏水的人只会弄脏他们自己。

#微信 对不同的主体审核程度,对不同的内容审核程度也不同。同样的内容用不同方式发布,结果也不同。同一篇文章,流量公众号发后被删除,透明公众号发的还存活着。

体感:流量公众号>视频号>大群聊>透明公众号>朋友圈>私聊

风险系数很高的内容很可能哪都发不出去。风险系数低的内容,在高风险用户的朋友圈也可能被迅速404。背后的系统运行规则是不公开的,每个用户都在盲人摸象。只不过我比较闲,摸得多点。

如何在朋友圈键政而不被404:
bgme.me/@xunhuan2046/108112814

@ahzidusk 记得上海之前对染疫家庭室内消杀不是这样,当时宣传过,用的是气雾,不会对家庭财物有任何伤害。
这次接受了所谓外来专业团队的指导,学习了先进经验后,就变成现在这样了。

其实上海之前,我们的底线已经被反复试探过了,建墙,修宪,苛刻的言论审查,原本都是万万不能被忍受的事,却渐渐被习惯也被合理化了。最近认识的好几个在国外有稳定工作,但长远计划还是回国发展的朋友都放弃回国定居的想法,甚至有人着手当地买房事宜了。对我来说,上海是将我移民的心理进程从50%左右摇摆直接拉满到100%的节点。这样的冲击太汹涌,范围太广,也太深刻了。从底层,中产,甚至上到富商,权力可以无孔不入到把你私人住房的房门反锁,用围栏围起来,或者踏入你家“消杀”、柜门大开东西扔一地,深夜撬门把你的家人带走,打死你的宠物,可能一觉醒来就被拉去方舱然后回家的时候被阻拦在小区之外……而我们只能眼睁睁看着这一切。曾经那些倒退节点发生的时候,也许还能侥幸地想,在这里生活也不是不行,只要不在乎那些“远方的事”就可以了,让渡一部分权利,按照禁令做事,精神上迟钝些,过好个人生活也不是不可以。甚至于可能有人会想自己不是底层,坐稳中产阶级以上,有了财富积累是不是可以在铁拳下幸免于难。但今天这种泡沫彻底幻灭了。你可以控制自己风花雪月不谈政治,谨言慎行不翻墙不关心世界,但终究控制不了自己生病,邻居生病,小区有人生病,城市有人生病。自己最私密的家随时可能有人破门而入,这是一种和被扒掉最后一层底裤强暴一模一样的恐惧,毫无章则、毫无反抗之力、毫无维权渠道、毫无改良机制,毫无过错却要遭受惩罚的彻底的恐惧。这种程度的安全感的摧毁,不仅令关心诗和远方成为奢侈,连专注个人小确幸的可能也瓦解了。

谁能想到犹太大屠杀之前的过渡时期,纳粹政府颁布的一系列歧视犹太人的法律竟然能令后者感到“心安”呢?“只要按照规定的禁令行事,就会平安无事。” 有人形容那时的犹太人生活在一个“傻瓜天堂”,我想这种迫不得已的天真,这种生活在极权统治下的恐惧,如今再犬儒的人也能体会一二了。犹太人说,我们在任何法律之下都可以生活,而在没有法律的地方则无法生活。后来,一个用法律、条令、规定来对待犹太人的时代很快结束了,这时任何可怕的事便都有发生的可能了。

真不错,加了书影音标签就更方便查找了

Show thread

看过《成瘾剂量》 :star_solid: :star_solid: :star_solid: :star_solid: :star_half:
neodb.social/movies/32502/
多线交织,虽然我还是没完全搞清具体年份,但事件一环环的发展和因果也挺清楚的。也给人一种mixed feelings,上一秒是普渡如何费尽心思发明术语、伪造图表、买通专家乃至FDA;下一秒是阿巴拉契亚山区的普通人怎样一步步染上毒瘾,有的甚至死于OD;然后转到DEA和检察官们如何一点点抠出线索。最后医生说,要和痛苦共存。也许正如“技术无法解决政治问题”,药物也无法解决人面对的问题,还能怎么办呢,承受它、面对它、抵抗或者解决它。
(看的时候想到了洼地的核酸试剂公司,虽然卖试剂没有卖阿片类药物那么猛…)

Show older
廣場🚩:長毛象自由站,歡迎豆瓣鄉親及臉書逃難者

那年的廣場,那些年的廣場,讓我們重造廣場。手機App:https://tooot.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