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在油管看上香港返送中运动的视频看的心情非常复杂 :ablobmeltsoblove: :0170: 简单瞎jiba说几个时代革命和白纸革命不同的点:

首先我是羡慕的,羡慕香港人这么有血性,这么有“政治热感“,看到她们很多中学生穿着校服手拉手背着书包站着,感慨我中学的时候在干什么,封闭在应试的牢笼里,而且一向没有任何真正的政治素养、人权意识,这不是我的错,是中共的意识形态控制(题外话:香港的校服比我们的好看多了 ,而且款式多样,旗袍改良、水手服、英式制服);而香港能出现20万人上街的大场面,少不了维多利亚女王时代的免费教育,让很多香港人有一定的知识背景和人文理念。而在国内,由于长期的愚民政策,许多人并不知道政治到底是什么概念,也没想过中共以外还有什么课走的路线,中共的教科书一直在宣扬忠君情结、圣君情结,而且中国古代以来有苦情戏传统,中国人看文艺作品,越苦情催泪,越觉得情感满足,追求一种安全的发泄和怜悯的崇高,这延伸到现实里,面对苦难很多人选择隐忍,觉得受苦是必要的,渴望受虐之后得到统治者的怜悯、关注、温情和安全。

其次,“光复香港“不是空穴来风,香港是真的经历过英属繁荣时代的,一个社会更理想的样子在香港人心中有一个比较明确的图景。“时代革命“则表现出港人长久以来感觉到荣光逝去,时代更迭,压抑已久,revolution of our times,不仅是香港光复的重任落到这一代身上,更是这一代主动选择了捍卫香港。相比之下,国内近代以来就没有任何繁荣时代,战前民国在上海有过一点跟上西方现代化的迹象,电影业也经过一段商业性彰显的时间,但是那仅仅限于上层阶级和上海,在中国广袤的土地还是封建落后的吃人社会。所以对中国人来说理想社会前无来者,想要借鉴西方却闭关锁国,只局限在知识分子群体中。

然后,港人的家乡认同感很强,这得益于香港是一片很小的地方,人员密集,思想交流频繁而且辐射效应好,而且香港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关怀氛围比我们好,港人整体生活水平比我们富足太多。但中国实在太大了,各个地方的思想文化差异本来就很大,在语言上就不一样,白纸运动提出一个口号,很难在各地普及。对我个人来说,我并没有什么家乡认同感,从小在广东小县城长大, 只觉得这里人情淡漠;如果运动口号提到中国、中华民族,真想为维族同胞鸣不平,维族什么时候想跟我们一起是一个民族了,还给别人民族身份把。另外,由于中国这一次运动,各个阶层、各个身份群体、各个地域的需求都不同,所以也不可能像香港那种集中统一爆发。

还有,香港暂时没有网络防火墙,民众接收到的信息是开放而真实的,中国人从小到大就没接触过真实,虽然白纸运动的起因包括了乌鲁木齐火灾遇难者,但是很多人依然不知道新疆集中营,在白纸运动里也没有说到要解除新疆集中营,但是白纸运动提到了言论自由、新闻自由(似乎没看到说要撤销网络防火墙),但这是一个挺好的开始,只有自由了,才能看到新疆人之苦,看到香港人之苦,进而才敢提出更激进的要求

最后,香港时代革命对抗的是来自整个中国的武力,虽然他们的运动规模和激烈程度比我们高,但是实在寡不敌众。但是在中国,如果全国各地都起议,中共是管不过来的,时代革命目前来看可能是失败,但如果香港时代革命能在中国白纸革命的同时继续,我们帮香港分散了暴力,说不定香港能赢。

Follow

@board :0120: :ablobdundundun: 昨天在油管已经看到有人改编《愿荣光归香港》给白纸革命鼓舞士气,虽然能理解用意和困境,但是其实还是有一点语种隔离,只能说粤语歌真是一个非常神奇的“物种”,因为很多粤语歌里面粤语本身的发音几乎能很好的契合曲调音调,我小学一二年级之前听不懂普通话歌,但是听粤语歌一下子就知道歌词是什么,这是粤语的一种天赋吧,九音六调,丰富的发音更容易谱写成易于辨识的歌词。将粤语歌配上普通话歌词,跟远离的意境差了很多。
《愿荣光归香港》似乎也是运动进行了一段时间才做出来的,作词作曲都精心打磨,汤马士还是说害怕这样的新曲式可能难以让大众接受,但其实我第一听就觉得这首歌港味很足朗朗上口,实属粤语天赋优势。
白纸革命要写歌不仅是要寻找契合中国话特征的问题,根本的是白纸革命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诉求,中国地域差距太大也增加了军歌的决定难度。

· · Web · 0 · 1 · 5
Sign in to participate in the conversation
廣場🚩:長毛象自由站,歡迎豆瓣鄉親及臉書逃難者

那年的廣場,那些年的廣場,讓我們重造廣場。手機App:https://tooot.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