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是一期吐槽德国 therapy 机制的节目

这学期选的德语课可以完全自由安排学习时间和内容,但是学习总时长要达到指标才能拿学分。期末了,要疯狂赶工了,于是开始找能看得下去的德语材料,想着德语世界应该也有一些像 Last Week Tonight 的节目或者各种屎尿屁脱口秀吧,但也太少了(=没有)。
现在凑合看看公共电视台的节目,谁叫德国让我每个月交电视费呢。ARD app 可以看 Carolin Kebekus,11.23这期的好几段都神似英语世界的节目:有一段是金发怨女怀着杀夫之心推荐黑五可以买的东西,略像 Women Who Kill,还有个白男助人短片的片头有 Nathan for You 即视感。

这期最大的 takeaway:
普通人在德国想约正经 therapy 难,一般要等很长时间,所以tiktok之类的社交平台上心理诊断家/心理健康家泛滥,什么几分钟判断你是不是 adhd 或 autism啦,但平台上关于 autism 的东西也就28%是靠谱的。tiktok 和 IG 的这种趋势也导致了日常生活中心理专业名词的滥用。
(我自己的例子:之前莫名被前对象说是是自恋型人格、gaslighting、manipulation,幸好我还有个学校咨询师可以问,专门问过我有没有这些特质,答曰肯定没有,我当时就委屈得两眼泪汪汪 :0170: 甩人之心也就慢慢起来了)
回到 therapy:德国的公立医保公司也并不愿意多承担 therapy 的费用,虽然他们还有闲钱拍毫无营养的视频po在社交媒体上。就算你好不容易有了 therapy 得到了一些帮助,你的 therapy 经历在申请公职/信贷/意外险(Risikolebensversicherung)时是扣分项,因为公职部门/公司/保险公司可以看到这段经历,他们会觉得你不 stable、你可能会带来额外的经济成本,所以去了 therapy 的人就被打上烙印要遭受这种歧视了😅

Sign in to participate in the conversation
廣場🚩:長毛象自由站,歡迎豆瓣鄉親及臉書逃難者

那年的廣場,那些年的廣場,讓我們重造廣場。手機App:https://tooot.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