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我不太相信阴谋论,不过在此打算给阴谋论添一把柴——
“文化大革命”中,人事上的重要转折点是在生产工作无法开展、经济面临崩溃的时候,中央重新起用被打倒的邓小平出山主持整顿工作。这段经历后来被写进邓小平的个人史里,成为中共党史经典叙事的一部分,也就是耳熟能详的“三落三起”。
中共党史的经典叙事经常能够成为一种政治惯性,尽管不一定奏效,却会给当局者带来一种焦虑感。在这一背景下,如果中国经济面临极大困难,是否让李克强、汪洋等人遵循“重新出山”模式的政治焦虑便会笼罩在政坛之上——而众所周知,邓小平出山以后,就不是胡闹派能轻易打倒的了。
近日有传言称刘鹤仍然对经济工作保持一定影响力。这一消息无从验证真假。如果属实的话,显然也是加剧上述焦虑的一种旁证。
因此,铲除改革派老干部的势力,肯定是一种解除政治焦虑的手段。汪洋乃至王岐山都有可能成为胡闹派的众矢之的——现在不斩草除根,谁也难保不会一步步落得“我是来开会的”的下场,毕竟,把国家搞垮了、让人民遭殃,这不丢人;斗争中失败、成为历史的小丑才是真丢人。
觉得很难过。他可能是党内第一位(也可能是最后一位)对经济学有较多理论学养的#改革家 。其他改革派领导人如早年的赵和晚近的温,也许懂经济工作,但绝无渠之「李克强经济学」的理论眼光。环顾当下,险象环生,余音袅袅,渐于微弱,很难不生末世之思。
这张表情图以前时不时能见到,现在想搜到却没那么容易了。找到一张凑合用一下,估计也是最后一次用了。
看到外界有不少分析为什么中国在政策上不选择 #全民发钱 。各执一词。我觉得答案其实可能比经济学家们归纳的还要简单——因为全民普遍发钱直接与总书记在2021年12月8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 #重要讲话 精神相抵触,所以不会发钱。
这次讲话里提到:「促进共同富裕,不能搞“福利主义”那一套。当年一些拉美国家搞民粹主义,高福利养了一批“懒人”和不劳而获者,结果国家财政不堪重负,落入“中等收入陷阱”,长期不能自拔。福利待遇上去了就下不来了,搞超出能力的“福利主义”是不可持续的,必然会带来严重的经济和政治问题!我们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重在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在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领域精准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兜住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底线,不吊高胃口、不空头许诺。」直接否定了全民发钱的可能性。
https://www.ftchinese.com/story/001100572
李尚福与绍伊古会面后,绍伊古的调门明显比李尚福高。评论认为俄罗斯的国际地位正趋于「朝鲜化」——我的理解是成为中国用于平衡地缘政治的工具。
很明显,之所以基辛格100岁还要飞跨太平洋航班来华,原因只能有一个:总书记点名要见他。因此他不想来也得来,何况他未必不想来。
在总书记这一侧,点名见基辛格显然也是在向美国的中国通们表示一个缓和乃至收编的姿态——总书记从2018年以后一直在和这些知华派作切割。这跟突然开始抚慰民营经济是一类策略,甚至连手法之简单、带有浓郁表演色彩、难以取信于人到令人啼笑皆非,这些特质也是一样的。
十分好奇,外交政策工具箱里还能有什么高招——毕竟连总书记见基辛格这种看起来压箱底的办法都用上了。
#一个观察 :宁可宣传基辛格访华,也不肯把同样是「老朋友」交际圈的王岐山重新抬出来发挥余热。
要么是总书记真的猜忌王到极点,要么说明「老朋友」们也就是那么回事。
一个谨慎的观察:#布林肯 会谈结束后,中国方面的宣传机器既没立刻大张旗鼓宣扬赢,也没有立刻气急败坏辱骂不休。
匡时拍卖公司拍卖过四件徐悲鸿信札,内容是关于徐悲鸿检举刘海粟之事。
https://mp.weixin.qq.com/s/2CQSb6asormOJQZ84z8bW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