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雕塑的变迁》串串
一种理论类比:将现代雕塑的历史与现象学和结构语言学并陈,指出含义的生成在于其自身形式中所包含的对立面的潜在经验。正如共时性隐含着序列性(历时性?)的经验,任何空间组织中都隐含着时间经验的本质。
第一章关于罗丹的作品,先薅出新古典主义所依附的理性主义作为靶子。理性主义因果律令以时间进程为语境,历史被理解为趋向事件意义的叙事(此即凝缩了重要时刻的历史画受到推崇的原因);而浮雕媒介既锁定了观者的位置,又开启了内容活动的空间(半浮于基底),使观者自认为作品一目了然(例子是罗丹的《马赛曲》),对其所描绘的历史画面和含义无所不知,在“看”的同时从观念上“理解”。
旧有观看模式从自我意识出发,以自我内部情感及其表征作为先验条件,转而从作品表面寻找印证,以推敲作品内部的情感性或物理性安排(并以为那是自明可靠的?),含义等待着观看经验的落座。罗丹的雕塑在后期拒绝了这一点,“含义的图像与经验共时(synchronous)未必先于经验”,其作品具有自足性和不透明性的特征,一种实现途径是创作过程的自我指涉。(另提到胡塞尔后期主体间性的理论)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雕塑:“将含义放在表面,不关注物体内在结构。……在物体的表面带有外在形成的过程的痕迹,……是我们所认为的自然力量经过时间的流逝在物质表面留下的痕迹,这些力量从外部塑造物质,与所使用的材料的内在结构毫无关联。““(马蒂斯《珍妮特》)曾经试图诠释并凝结历史意义的野心,如今收缩称为对物体形成步骤的系列呈现。”
杜尚和布朗库西的并置分析也好有意思……我自己是断然看不出其中的相似用意的……
这不就是3d打印…
那年的廣場,那些年的廣場,讓我們重造廣場。手機App:https://tooot.app/
一种理论类比:
将现代雕塑的历史与现象学和结构语言学并陈,指出含义的生成在于其自身形式中所包含的对立面的潜在经验。正如共时性隐含着序列性(历时性?)的经验,任何空间组织中都隐含着时间经验的本质。